讲座现场 您的位置: 首页>> 讲座现场>> 正文
讲座回顾|仝妍:非遗视角下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当代转化
2025年04月14日 21:10 返回列表

4月11日,由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的故事”系列讲座之“非遗视角下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当代转化”专题学术讲座,在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座的主讲嘉宾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仝妍教授。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全体教师、音乐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百余人参加了讲座活动。讲座由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新主持。


讲座伊始,仝妍教授首先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作的精辟论述。详细介绍了党和国家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等相关政策举措在当代中国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仝妍教授分别从历史和审美两个方面,深入探讨非遗视角下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当代转化问题。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历史性”和“时代性”。把“历史”从过去的生活经验遗存,转化为当代人能够理解、感受、体验的审美意象嵌入当代空间,从而使得非遗文化对当代社会具有“活”的精神价值。其次,传统音乐与舞蹈为我们提供了感知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下语境,在这个语境里,区域性传统音乐与舞蹈通过汲取现代资源获得传承的内在生命力,以区域的差异性、本土化对抗现代化、全球化的同质性。

在介绍“非遗舞蹈”的概念和当代价值时,仝妍教授对如何从非遗学科的角度理解传统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思维和审视的学理逻辑。传统音乐与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经验记忆到当代审美体验的重构,是族群集体记忆对象化、主体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作为经验遗存的历史知识,转换为文化遗产的审美意象的过程。

在“审美:传统音乐与舞蹈的艺术呈现”部分,仝妍教授从记忆的空间转化、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文化共生两个层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她以河南省第十届专业舞蹈展演暨第五届“洛神杯”舞蹈展演中的作品为例,阐明了传统音乐与舞蹈文化通过身体参与而进入现实空间,从而使得历史经验的原生形态在“空间—心理”的机制作用下,转化为当下心灵体验的意象形态。在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文化共生方面,仝妍教授提出了民族文化的区域认同、多元文化的时空错综、大众文化的互融共生、非遗审美的超越性等四个文化特征。

讲座的尾声,仝妍教授提出,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以广大人民为主体,在传统的动态发展中,延续其非遗性特质,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传统音乐与舞蹈从经验到审美的发展,是通过对传统的脱域与改造完成“现代化”,从而呈现出具有民族风格与现实情怀的当代中国美学特征。


讲座结束后,音乐学院副院长、舞蹈专业姬宁教授进行了心得分享。她认为仝妍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系统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别,以及传统音乐与舞蹈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不仅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的魅力,而且使我们意识到,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在推动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仝妍教授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并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专家简介

仝妍,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舞蹈家协会理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修订工作舞蹈组专家、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首批入选人才、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专家库,曾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2010-2017)2017年人才引进至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获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舞蹈学术论文三等奖,中国文联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马工程《中国舞蹈史》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文旅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广东省级教改项目等;出版教材专著近10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2024年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作者TOP1%”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地址:中国 河南 开封.明伦街85号 电话:0371-22868833 邮编:475001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版权所有